学科信息

首 页学位点工作学科信息 — 正文

“十二五”湖北省特色学科:马克思主义理论

发布时间:2016-05-09  发布作者:  点击数:

一、本学科队伍

本学科队伍齐整,力量雄厚。过去在负责人俞良早教授、贺祥林教授的带领下,建设成就显著,特色鲜明。本学科现在负责人杨鲜兰教授,湖北大学副校长、博导、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、中国人的发展经济学学会副会长、湖北省马克思主义论坛常务副主席、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。杨鲜兰教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,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、人的交往与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等研究领域,成果显著,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,主持3项国家科研项目,出版3部学术著作,在《马克思主义研究》等发表论文80多篇,4次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。

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33人,其中教授10人,博导6人,副教授14人,楚天学者1人。

二、本学科方向与特色

1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时代

本方向学科带头人为贺祥林教授,学术骨干有郭大俊、陈翠芳等教授。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时代的主题,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、制度文明基础理论、社会有机体理论、实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研究;开展唯物史观与邓小平理论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研究;开展列宁思想、科学社会主义前沿理论、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等方面的研究。既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,又凸显了对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的研究,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与现时代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与现时代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时代等问题。本方向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、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、制度文明、列宁思想、科技异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,处于国内领先地位,具有较明显的特色和优势。

2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研究

本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徐方平教授,学术骨干为田子渝教授、王颖教授。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发展的主题,既注重从宏观上全景式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路径、特点、规律、地位和作用,突出研究早期中共报刊传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关联度,也注重从中共早期报刊广告等微观新视角,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多样化形式和丰富内容。同时,不断拓展研究视域,注重统一战线与当下台海关系的研究、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研究与现时代的结合研究等,拓展研究方向新的生长点,保证了研究内容的稳定性、连续性、创新性。本方向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、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理论以及当下台海关系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,处于国内领先地位,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。

3、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民生问题研究

本方向负责人杨鲜兰教授,学术骨干有靖国平教授、熊友华教授。围绕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民生问题的主题,以现实人的多层次利益诉求为研究重点,着眼于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经济全球化、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结合上,探讨人的需要、本质、价值、权利和尊严,研究人的现代化的多重规定性和现实制约性,揭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,为政府相关政策设计与执行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;以民生改善为理论研究指向,以服务社会民生为基本理论旨归,特别是围绕弱势群体、农民群体、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、网络群体等展开具体民生问题的相关研究。本方向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结合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、具体民生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,处于国内领先地位,具有较明显的特色和优势。

4、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

本方向负责人为杨业华教授,学术骨干为康志杰教授、周芳教授。围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主题,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,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;开展交往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、青少年价值观研究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审美研究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研究;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价值切入,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展开全方位的研究,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新模式;在大视野与大整合的研究中开展诚信的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研究、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、宗教教育研究等。本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、思想政治教育审美、交往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,在省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,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。

三、本学科科研平台、成果

本学科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、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、马克思主义理论、政治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;拥有部委级重点研究中心1个,省级重点研究中心1个,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;2007-2011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,国务院各部门项目及国防重大项目5项,省级政府项16项,市级政府项目14项,企事业单位委托项13项;获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4项,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。


关闭

研究生院
青春湖小研

湖北大学研究生院 版权所有!

地址: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编:430062

电话:027-88661191  邮件:yjsc@hubu.edu.cn